2016年第五屆北京現代種業博覽會展出無人機
北京農科城通州國際種業園展示中心
北京農科城順義園菊花文化節
北京農科城密云園開展科普活動
北京農科城密云園“玫瑰情園”
全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業化育種大數據平臺——金種子育種云平臺建成并使用;世界最大的玉米標準DNA指紋庫,世界首個水稻全基因組芯片,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打破了蔬菜高端品種國外壟斷的“京春黃”“京春CR”“京葫36”等蔬菜新品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果蔬綠色防控新技術、“鴨坦布蘇病毒病滅活疫苗(HB)株”;建立國家母嬰健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類9種嬰幼兒配方奶粉成功上市,并打開了香港市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區十六園之一的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研發中心開工建設;科技對首都農業的貢獻率超過71%……
這些令人矚目的成果,都與一個平臺緊密相連——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以下簡稱北京農科城)。
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仍聚焦“三農”工作并強調: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北京農科城一直以來致力于踐行中央精神,經過6年拼搏,已成為國家“一城兩區百園”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龍頭,在高精尖農業產業培育、首都食品安全科技保障、綠色發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等方面,北京農科城工作成效顯著,并被列入《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夯實現代農業基礎。
籽種產業,打造農業高端發展的創新基礎
航天育種組培車間里,經過神舟飛船搭載的試管苗被精心地篩選和繁育;在高通量分子育種研發平臺,世界最高通量的道格拉斯分子標記檢測系統每天可檢測50萬份樣品,育種效率和精確性大幅提升;農業物聯網技術與集成應用服務平臺,可讓專家遠程科研育種,讓數萬畝園區實現生產環境實時監測……
這不是對未來農業的暢想,而是位于北京通州區于家務鄉的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的現實,是正在加快打造的“國家種子硅谷”。
2010年8月16日,北京農科城在科技部、農業部和北京市政府的聯合推動下,正式啟動。幾年來,北京農科城本著“央地聯動、資源統籌、服務引領、產業融合”的原則,不斷創新機制體制、突破技術瓶頸、優化產業鏈條,搭建了5個國家農業科技支撐服務平臺、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就是“元老”之一。
作為北京農科城專業的種業科技園區,通州種業園目前已擁有了高通量育種研發服務平臺、農作物種質資源交流共享平臺、物聯網集成與應用服務平臺和農作物品種權展示交易平臺四大平臺,聚集了60余家國內外的育種研發企業,實現了作物、果蔬、林木種苗等一系列領域的良種創制,給農民和消費者帶來了實惠,“京葫36”西葫蘆新品種成功打破國外企業的長期壟斷,抗TY病毒番茄品種實現了國產化,太空香蕉、太空樹莓、太空月季等作物銷往廣東、海南、遼寧等多個省市,推廣面積超過10萬畝。
“北京擁有全國最豐厚的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最多的農業科技智庫、最強大的科研力量。”北京市科委委員張虹說,“北京農科城的建設,就是要在現代農業產業的創新鏈建設上取得突破,真正發揮首都農業創新的比較優勢,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農業科技的供給效率,把農業的競爭力提上去。”
6年來,北京農科城積極推進14個現代農業領域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建設,聯通產業上中下游,打造了生物種業、奶業等11條品牌產業鏈,現代種業產業鏈是重中之重,在每個農業產業鏈條的源頭上都跟種子有關。
北京農科城現代種業產業鏈從“良種創制、成果托管、技術交易、良種產業化”四大環節進行改革創新,整合了200多個央地科研院所、種業龍頭企業和相關服務機構的優勢資源、500臺(套)的科研儀器設備、42萬份種質資源,實現了萬余項種業科技成果的信息登記,不斷加快種業成果產業化進程。其中,優質玉米品種“京科968”,僅2016年新推廣種植面積就達到約3000萬畝,累計推廣6300萬畝,2017年將實現累計推廣面積超億畝。
2018年底前,通州種業園又一個種業創新平臺——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研發中心即將上線。新建的研發中心將集種子技術孵化器、國家級種子實驗室、種業品種實驗基地、種子檢測實驗室、先進育種技術人才培育基地等于一體,通過打造通州國際種業園區創新升級的新引擎,聚合首都科技創新要素,形成聚集效應,力爭一批重大科技項目落地通州園區,形成種子產業發展的新動力,使首都種業科技對全國現代農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有效推進符合北京新功能定位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